18 min read

智能的“原子”——AI产业中的密集劳动|工劳小报 #58 新闻刊

各位读者朋友好,本期小报稍有延迟,请见谅。最近小报正在进行视觉改造,本期海报尝试了新风格,期待你们的反馈,也请多多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若你对小报视觉呈现有任何想法,欢迎随时来信([email protected])与我们交流。

此次改造计划也期待有新朋友加入小报,一起出谋划策!若你有兴趣加入小报编辑团队,请参考这篇内容

01 本期重点
智能的“原子”——AI产业中的密集劳动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再次让人工智能(AI)成为热议话题。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言必及AI的景况。根据智联招聘年初的报告,60%的职场人已经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4%。理想中,AI应该帮助人类从枯燥、重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然而,现实却是,随着AI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一个看似“高科技”但充满重复劳动的行业——数据标注。

数据标注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基石”,指的是将语音、图片、文本、视频等数据进行处理,使其能被AI识别。早期AI模型训练所需的海量数据几乎全部依赖人工标注。

基础数据标注员的工作单调且重复,鼠标在屏幕上不停敲击,点选、拉框、标注,一个数据标注员每天需要标注1000到1500个数据,几乎没有休息。长工时、低工资和高度重复的劳动,是这一行业的典型特点。

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一个号称“解放人力”的新兴技术行业,却催生了如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数据处理公司的老板深谙其中的成本计算:“早期AI的自动识别成本每单三毛,而人工标注的成本仅为一毛。” 数据标注不需要高端技术,在AI发展尚不成熟时,依赖低成本的人工劳动自然更具“性价比”。

而资本恰恰最擅长通过转移和分包等手段压缩人力成本。在中国,超过百万名AI数据标注员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如贵州、江西、山东和河南等地,并持续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县城拓展。科技公司通常将标注任务外包给乙方,乙方再将任务层层分配给下游公司,每一层的分包都会榨取一定费用,最终基层标注员的报酬往往只有几分钱。这些低成本劳动力,包括县城妈妈工厂工人职校学生,承担了大量需要人工干预的工作,支撑着AI技术的发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自动化能力逐步提高,自动标注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因此,科技公司纷纷转向AI自动标注,逐渐减少基础人工标注的需求。数据标注企业急于摆脱“低门槛、低技术”的标签,期望“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淘汰技术平庸的人”。 而这种淘汰往往又以“技能要求”为名,放大既有的地域、年龄、学历等社会不公。在关于县城数据标注女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低学历的县城妈妈常被分配到费时费力且低效益的任务,重要任务根本不会交给她们,这使她们被排除在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之外,最终也“注定”被升级后的数据标注行业淘汰。当然,在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维持技术发展的生产体系中,她们也不会轻易被放弃,等待她们的,或许是下一个新的“低端技术加工”产业。

02
工人动态

—— 工厂工地——

宜宾“工人被吊工地”,安全教育不顾工人尊严

三月上旬,四川省宜宾市平烨建设公司某项目工地,因三名工人在高空作业时未系安全带,工地方面便将工人用安全带吊挂在工地门口的“安全带使用体验区”,实施“示众处罚”。现场“遵章守法、确保安全”的标语,与工人被吊挂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工地回应称此举旨在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但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工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系违法行为。真正的安全并不是靠羞辱与“教育”换来的,对工人人格的保障也同样重要。来源1 来源2

格力工人静坐抗议公司裁员不赔偿

3月13日,河南郑州格力电器数十名售后员工聚集在郑州高新区格力售后服务中心,发起集体静坐维权行动。员工们质疑公司未按《劳动合同法》支付N+1赔偿,且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员工们将办公区域封锁,要求与公司管理层对话。讽刺的是,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曾在2022年5月公开承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公司都不会裁员。来源

惠州德赛电池被曝“通宵工作算旷工”

3月13日,广东惠州德赛电池工厂一名员工在网络发布视频称,其于1月22日从夜间8:30工作至次日6:30(累计近10小时),按标准工时打卡下班后,却被组长以“未完成10小时在岗”为由抹除考勤记录,并倒扣3天工资。该员工还反映,工厂存在周日强制加班不计入考勤、临时工加班无报酬等问题。来源

—— 服务业 ——

齐齐哈尔50名医院护工集会讨薪,外包用工维权难

3月9日至10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约50名护工因被拖欠工资,连续两天在医院及当地劳动仲裁部门集会,要求支付总额近20万元的薪资。据护工透露,ta们并非医院正式员工,而是通过外包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导致讨薪维权面临更大困难。来源

网络热议为保洁员设“有尊严休息室”,呼吁保障基层劳动者权益

某写字楼里保洁员的休息场所

三月上旬,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呼吁为保洁员等基层劳动者设立配备24小时热水、带锁储物柜、软垫折叠床、医药箱、充电插座和微波炉的休息室,强调这“不是福利,是基本尊严”。倡议得到众多网友支持,认为许多拿着低薪的劳动者,其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呼吁改善包括保洁员在内的所有面临类似困境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如今,大部分保洁员仍在使用卫生间隔间、走廊角落或工具间作为临时休息场所,基础休息设施缺失。《2024中国城市环卫设施白皮书》显示,76%的公共场所未设置独立保洁室,而92%的保安室配备了监控设备和办公家具。来源1来源2

—— 白领——

珠三角“反内卷”,长三角“大小周”,企业内卷何时休?

三月上旬,大疆,美的,海尔等珠三角企业推行“反内卷”措施,强制员工按时下班。这些措施背后除国家政策引导外,更有欧盟新规的推动因素。欧盟近期通过新条例,若出口欧洲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过度加班情况,货物可能被拒绝入境,这使得出口型企业不得不严格控制员工工作时长。从目前媒体报道看,这些企业确实在执行强制下班措施,但也有员工担忧“强制下班”可能成为取消加班费的变相降薪。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尤其于初创公司之中,仍然普遍存在大小周现象。来源1 来源2 来源3

—— 青年学生——

浙大杰青刘永锋过劳离世,家属呼吁关注科研人员健康

3月5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永锋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终年48岁。刘永锋长期从事材料和电池研究,其家属通过调取工作电脑和出行记录,发现其连续18年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然而这种高强度工作并非个例,而是高校中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由于经费压力和团队运营压力,ta们不得不选择这种“燃烧式”的工作状态。来源1 来源2 来源3

03
深度与评论

I. 端传媒|中国特色零工(上):改造“三和”与“大神”的边缘生存

三和、龙华、沙井,00年代起由珠三角制造业“世界工厂”催生的大型临时用工集散地,是无数“挂壁老哥”“三和大神”曾聚集、生活过的“大神基地”。本文回顾了三和、龙华、沙井等临工市场集散地近年在媒体曝光、疫情冲击和行业变化下的新发展,从工友的视角叙述“非正规就业”下劳务派遣与外包用工缺乏稳定用工制度和劳动保障的现实问题,工人、工头、政府和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三和大神“进厂——跑路——进厂”背后生存困境的可能出路。我们必须看到“奋斗者”叙事或“躺平”污名化背后的“挂壁生活”真正的问题根源。阅读原文

II. 张小满|休息与尊严:“你们自己想办法”

基层劳动者不仅需要更高的单位时间工资和劳动者合法权益,还需要作为劳动者和个体的人理应获得的尊重。作为劳务外包工作人员,保洁员群体面临着缺乏劳动合同和社会福利保障、经济上受制于人、工薪被层层克扣乃至不能按时发放的困境,作为城市文明中重要的部分,也缺乏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对其生存尊严的考量。本文基于此探讨了保洁员正当的休息权利是如何被削弱和剥夺,保洁员这一工种和群体在社会中天然不平等处境的原因,过劳、监控如何挤压保洁员休息的权利、损害人身自由和劳动者尊严。阅读原文

III. 极昼工作室|扛楼战神:「一千块男人」的幸存者游戏

来自搬运公司的包工团队和临时工,近日在短视频平台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扛楼圈”。通过短视频,部分“扛楼大神”展现了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和背后的辛酸生活,以及一些劳动者如何在“没背景、没资源”的现状下,寻求透过流量获取收入、改变人生的机会。本文讲述了一位“扛楼”博主在从事体力劳动中的经验、故事与感悟,展现体力劳动的艰辛不易;而现实并不是肯吃苦就能赚到钱,抢单、获单的背后,还有工头、包工、临工组成的复杂人情社会。阅读原文

IV. 南风窗|女孩当维修工,忍受与冲破

从事体力劳动的女性饱受来自家庭、社会、同业者、用工者和客户的多方歧视。女性从事维修工等体力劳动,不仅面临刻板印象的歧视,还因受到从业者的挤压、客户对男性劳动者的偏好,导致相较于男性员工缺乏同等水平的技能培训和收入。并且,女性时常受到因性别和权力地位造成的,包含性侵犯、胁迫在内的诸多人身安全危害。本文以一位女性维修工的视角,讲述她如何踏上维修工的职业道路,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性别歧视、骚扰,以及个体如何抗争社会对女性从事体力劳动的傲慢与偏见。阅读原文

V. 极昼story|时薪20元,我把工作外包给在校大学生

文章主要探讨了企业白领将自身工作转包给在校大学生等“二牛马”群体的现象。部分企业白领选择将自身工作中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内容通过社交媒体转包给在校大学生、灵活就业者等群体,以较低的金钱支出换取更多的时间自由、更少的加班过劳。在信息时代,新的转包、“数字移民”的工作形式有着零散、自由的优点,也暗含着许多岗位工作内容中机械化、重复性强的特点,存在着较高的可替代风险,从业者也面临着AI所带来的可能的业态改变和焦虑。阅读原文

VI. 建筑精杂谈|外卖骑手:除了时间,谁来关注他们的空间问题?

等餐、等电梯、查地图、避雨、休息,可曾想过城市中快速来往的骑手在进行上述活动时,到底应落足何处?外卖骑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身影不可或缺,但在人力信息化、O2O(线上到线下 Online to Offline)模式背景下,外卖骑手的身影和对活动场所的需求则遭到忽视,在等餐、送餐时,只能身处公共空间中聚集和忍受,无法便捷地行动。本文以建筑学的视角,探讨人力信息化下城市中体力劳动者与城市空间规划的矛盾性,提出对设立特定的等餐区域、取餐和送餐通道的建议,并揭示此种空间的矛盾存在至今、而外卖骑手基本的劳动权益如今亦难得到保障背后的潜在关联与“信息化美梦”背后的“幽暗”。阅读原文

VII. 浪潮社初号机|制度薄弱下的共同体:manner年终奖争议深层的员工团结

近期,Manner咖啡连锁店爆出员工合同所规定13薪未能按时发放,引起社交平台上Manner员工集体讨论、传播、抗争。这篇文章针对该事件,从Manner咖啡连锁店创始之初谈起,分析Manner企业文化在由公司总部进行统一调度、去店长扁平化管理的背景下,店长地位的弱化和门店员工所形成的群体生存策略,如何促成其触发劳资纠纷时形成的共同发声、集体抗争的维权经验。Manner创办之初所宣称“家文化”变质的背后,既有追求批量复制、KPI达标的冰冷的资本运作逻辑,更凝聚有基层劳动者共同保存下来的集体意识和抗争精神。阅读原文

VIII. 财新mini|最近8年国内工资最高、增长最快和最慢的职业都是哪些?

一项针对2015-2022年间招聘数据和“七普”分职业人口数据的研究,解读了各行业平均薪酬、工资增长速度及招聘数量与就业数量的对比。回顾过往数年,产业结构、各行业业态的转变,带给蓝领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以哪些新的变化?工资增长速度、平均薪酬、招聘数量、城市、未来的可替代性……在行业的不确定性下,劳动者应该以哪些角度思考,考虑自身工作方向的选择?阅读原文

04
调查与报告

  1.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 智联研究院:《2025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
  3.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死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调查报告

本期小报周期(2025/3/4 - 2024/3/17)

撰稿:水泥、汤圆、乌云、豆花

编辑:马乙己

校对:汤圆

在最后

以上是第58期工劳小报新闻刊的内容。我们正在探索将日常的工人资讯定期整理为 Newsletter,希望你可以来信([email protected])提出建议加入成为志愿者,同时也请你多多分享给墙内的朋友们。点击下方按钮可以订阅和阅读往期内容。

我们关注中国基层劳动者的处境与权益。欢迎透过Telegram机器人投稿或推荐内容。也欢迎你关注我们的Twitter账号TG频道